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64章 张秀(3/3)

!”

    反曹之后,张绣与曹操彻底决裂,他转而与刘表结盟,屯兵穰城,多次抵御曹操的进攻。

   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   在一次战斗中,曹操亲自率军攻城,张绣登上城楼指挥防御。

    他见曹操在城下督战,便拿起弓箭,一箭射向曹操,险些将其射中。

    曹操大怒,下令猛攻,但穰城城防坚固,张绣又指挥得当,曹军久攻不下,只好撤退。

    在另一次战斗中,张绣曾单枪匹马闯入曹营。

    当时曹军正在追击张绣,张绣却突然调转马头,冲入曹军阵中。

    他手持长枪,如入无人之境,枪挑曹操麾下数员大将,吓得曹操不敢轻易出战。

    经此一役,“北地枪王”的名号传遍天下,张绣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。

    张绣与曹操的对抗持续了数年,双方互有胜负。

    然而,随着袁绍与曹操的矛盾日益激化,天下格局逐渐演变为“袁曹争霸”,张绣的处境变得愈发微妙。

    袁绍占据河北四州,兵多将广,实力雄厚;曹操控制中原,挟天子以令诸侯,野心勃勃。

    双方都想拉拢张绣,以增强自己的实力。

    袁绍派人前来招降张绣,许以高官厚禄,封他为“宛城侯”,并承诺在击败曹操后,将南阳地区全部封给他。

    张绣见袁绍势力强大,心中有些动摇,便与贾诩商议。

    贾诩却对袁绍的使者说:“回去告诉袁绍,他连自己的兄弟袁术都容不下,又怎能容得下张绣将军呢?”

    说完,便将使者赶走了。

    张绣见状,大惊失色,说:“先生为何要得罪袁绍?如今我们与曹操为敌,若再得罪袁绍,处境将更加艰难!”

    贾诩笑着说:“将军不必担心,我已有良策。”

    他认为,袁绍虽强,但心胸狭隘,嫉贤妒能,若投靠袁绍,张绣必然得不到重用,甚至可能被袁绍猜忌而丧命;而曹操虽与张绣有血海深仇,但曹操为了成就大业,必然会放下私怨,且曹操此时势力较弱,更需要张绣这样的盟友来壮大自己的实力。

    贾诩进一步分析说:“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,名正言顺,这是其一;袁绍强盛,我们以少量兵力投靠他,他必然不会重视我们,而曹操势弱,我们投靠他,他必然会大喜过望,这是其二;曹操有霸王之志,必然会不计前嫌,以向天下人展示他的宽容大度,这是其三。将军投靠曹操,不仅能保全自身,还能成就大业。”

    张绣听了贾诩的分析,仍有些犹豫。

    毕竟曹操与他有杀子之仇、杀侄之仇、杀将之仇,这些仇恨如同一根根毒刺,深深扎在他的心中。

    他说:“曹操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,我若投靠他,他怎能容我?”

    贾诩说:“将军放心,曹操是个有远见的人,他知道杀了将军,会让天下英雄寒心,不利于他招揽人才。而且,我愿亲自陪同将军前往曹营,担保将军无事。”

    公元200年,就在官渡之战爆发前夕,张绣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——第二次投降曹操。

    曹操见到张绣后,果然如贾诩所料,不仅没有追究宛城之仇,反而握着张绣的手说:

    “文和劝卿降,吾无忧矣。”

    他拜张绣为扬武将军,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,两家结为亲家,以此来消除张绣的疑虑。

    张绣的这一抉择,在当时看来无疑是“冒险”的,但却为他赢得了生存空间。

    在官渡之战中,张绣率部奋勇作战,立下赫赫战功。

    他先是在白马之战中,协助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;然后在延津之战中,又率军击败了袁绍的另一员大将文丑;在官渡决战中,张绣率部坚守营垒,多次击退袁绍大军的进攻,为曹操最终击败袁绍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    战后,曹操论功行赏,封张绣为破羌将军,食邑两千户。

    这在当时的曹操麾下,是仅次于夏侯惇的待遇,可见曹操对张绣的器重。

    张绣也因此彻底放下了心中的顾虑,全心全意为曹操效力。

    从反复降曹到成为曹操麾下的重要将领,张绣的转变背后,是乱世中弱小诸侯的生存智慧。

    他深知,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,个人恩怨与尊严必须让位于集团的存续。

    贾诩的谋略固然关键,但最终敢于放下仇恨、做出抉择的,仍是张绣本人。

    这种“能屈能伸”的特质,让他在波谲云诡的乱世中一次次化险为夷。

    h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