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64章 张秀(2/3)

键时刻展现出了过人的镇定与威望。

   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   他迅速召集众将,厉声说道:“叔父已逝,我等若自相残杀,必为天下人所笑!穰城未克,粮草短缺,退回关中亦是死路一条。唯有团结一心,方能闯出一条生路!”

    说完,他拔出佩刀,砍断了面前的案几,“有敢再言分裂者,犹如此案!”

    众将见张绣态度坚决,又想起他往日的勇武与智谋,纷纷表示愿意听从号令。

    稳定军心后,张绣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:他首先收编了张济的残部,将分散的兵力集中起来;然后严惩了劫掠百姓的士兵,整肃军纪;最后派使者前往穰城,向刘表表达了和解的意愿。

    刘表此时正担心曹操南下,急需有人在南阳地区牵制曹操,见张绣主动求和,大喜过望,当即同意让张绣屯兵宛城(今河南南阳),并承诺每月提供粮草支持。

    就这样,张绣在乱世中为自己和麾下的凉州兵找到了一块立足之地,正式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。

    宛城地处中原腹地,北接许都,南连荆州,是南阳盆地的核心城市,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
    这里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,又有“南船北马”之便,战略地位极为重要。

    张绣屯兵宛城的消息传到许都后,曹操意识到了这个“肘腋之患”的威胁。

    此时的曹操已迎汉献帝于许都,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正积极扩张势力,南阳地区作为许都的南大门,绝不容许落入他人之手。

    公元197年,曹操亲率大军南征,兵临宛城之下。

    曹军号称十万,旌旗遮天蔽日,气势汹汹,而张绣麾下的凉州兵虽精锐,但不足万人,双方实力差距悬殊。

    面对曹操的绝对优势兵力,张绣陷入了两难:战,无异于以卵击石,不仅自己性命难保,麾下的将士也将玉石俱焚;降,又担心曹操会秋后算账,毕竟自己是董卓旧部,与曹操有着天然的敌对关系。

    经过反复权衡,张绣选择了“先降后观”——他打开宛城城门,迎接曹操入城,却始终保持着军队的独立性。

    曹操进入宛城后,表面上对张绣十分优待,不仅保留了他的兵权,还封他为扬武将军。

    然而,曹操却在暗地里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——他看中了张济的遗孀邹氏,将其纳为己有。

    邹氏是当时有名的美人,不仅容貌出众,而且知书达理,深得张济的宠爱。

    张济死后,邹氏一直守寡,在张绣集团中有着特殊的地位——她不仅是张济的遗孀,更是张绣维系凉州兵团结的精神象征之一。

    在注重宗族荣誉的凉州兵眼中,曹操纳邹氏为己有,不仅是对张济的侮辱,更是对整个张绣集团的挑衅。

    张绣得知此事后,气得浑身发抖,他对心腹说:“曹操欺我太甚!我降他是为了保全将士性命,他却如此侮辱我叔父,士可忍孰不可忍!”

    此时,张绣的首席谋士贾诩劝他冷静:“曹操势大,不可轻举妄动,不如先隐忍,再寻时机。”

    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,表面上不动声色,暗地里却开始联络心腹,密谋反曹。

    为了确保突袭成功,张绣与贾诩制定了周密的计划。

    他们先是向曹操请示,说麾下的凉州兵多为骑兵,铠甲沉重,在城内居住不便,请求移营到城外,曹操没有怀疑,同意了他们的请求。

    然后,张绣又以“士兵甲胄过重,搬运困难”为由,请求允许士兵在移营时携带武器,曹操也答应了。

    同年夜里,张绣率部以“移营”为名,向曹操大营靠近。

    当距离曹营只有一箭之地时,张绣一声令下,凉州兵突然发起猛攻。

    他们骑着战马,手持长枪,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曹营。

    毫无防备的曹军顿时陷入混乱,士兵们从睡梦中惊醒,来不及披甲持械,便被凉州兵斩杀。

    曹操的长子曹昂见情况危急,立刻率亲兵掩护曹操撤退。

    他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,说:“父亲乃天下之主,不可有失!”

    自己则手持长刀,与曹安民一起堵住营门,奋力抵抗。

    凉州兵如潮水般涌来,曹昂、曹安民终因寡不敌众,力战而死。

    曹操的猛将典韦负责守卫中军大营,他见敌军来袭,手持双戟,站在营门处奋力厮杀。

    典韦力大无穷,双戟挥舞得如风车一般,每一挥都能打死数名凉州兵,凉州兵一时不敢上前。

    张绣见状,命人从侧面偷袭,用箭射向典韦。典韦身中数十箭,仍死战不退,最终力竭而亡。

    曹操在曹昂等人的掩护下,趁乱逃出了宛城,但他本人也在逃亡中被流矢射中,险些丧命。

    这场“宛城之变”,成为曹操军事生涯中最惨痛的失败之一,也让张绣的名字响彻中原。

    据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记载,曹操事后痛哭流涕,说:“吾失长子、爱侄、爱将,皆因一时之过也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