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接冲突。
同时,他也不愿意轻易归附曹操,失去自己在汉中的独立地位。
建安初年,曹操曾派使者前往汉中,授予张鲁“镇民中郎将”的官职,并让他“领汉宁太守”,张鲁接受了官职,但仍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,没有向曹操缴纳赋税或派兵助战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建安二十年(215年),曹操在击败马超、韩遂等关中军阀后,实力进一步增强,开始将目光投向汉中。
他亲率大军西征汉中,张鲁深知实力悬殊,一度想投降,但遭到其弟张卫的反对。
张卫认为汉中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主张抵抗。
张鲁遂让张卫率军在阳平关据守,与曹军展开激战。
阳平关是汉中北面的重要关隘,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张卫在此部署了大量兵力,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。
曹军进攻初期,屡屡受挫,损失惨重。
据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记载,曹操曾一度想撤军,但后来利用夜色与地形,奇袭张卫军营,张卫军大败,阳平关失守。
阳平关失守后,汉中门户大开,张鲁再次面临投降与否的选择。
他的部下阎圃建议他先逃往巴中,借助当地少数民族的力量,再观察曹操的态度,然后决定是否投降,这样可以提高投降的筹码。
张鲁采纳了阎圃的建议,在撤退时,并未烧毁府库中的珍宝,而是封存起来留给曹操,他说:“本欲归命国家,而意未达。今之走,避锐锋,非有恶意。宝货仓库,国家之有。”
此举为他日后的归顺留下了余地,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。
对于南面的刘璋与后来的刘备,张鲁则保持着警惕与对抗。
刘璋曾多次派兵攻打汉中,均被张鲁击退。
刘璋性情懦弱,缺乏军事才能,其军队战斗力较弱,无法与张鲁的军队抗衡。
张鲁在与刘璋的战争中,不仅保卫了汉中的安全,还趁机夺取了益州的部分土地,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。
刘备入蜀后,取代刘璋成为益州的统治者,与张鲁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。
刘备素有“兴复汉室”的志向,汉中作为益州的门户,对他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,他必然要夺取汉中。
张鲁也意识到了这一点,对刘备保持着高度警惕。
据《三国志·张鲁传》注引《典略》记载,张鲁曾对人说:“宁为曹公作奴,不为刘备上客”,可见他对刘备集团的排斥。
这种态度既与他与刘璋、刘备的历史恩怨有关,也反映了他对各方势力实力与品性的判断。
他认为曹操虽然势力强大,但毕竟代表着中央政府,归附曹操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地位;而刘备则是一个新兴的军阀,野心勃勃,归附他很可能会失去自己的独立地位。
建安二十年(215年),张鲁在权衡利弊后,最终决定归降曹操。
曹操对张鲁的归顺十分满意,拜其为镇南将军,封阆中侯,食邑万户,并将其家属与部众迁往中原。
曹操这样做,一方面是为了表彰张鲁的归顺行为,稳定汉中地区的局势;另一方面,也是为了利用张鲁在五斗米道中的影响力,安抚其教众,防止发生叛乱。
张鲁的归降,虽然结束了他在汉中的割据统治,却意外地推动了五斗米道的传播。
随着张鲁及其部众进入中原,五斗米道的教义与仪式逐渐向更广阔的地区扩散,从巴蜀、汉中一带传入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地。
五斗米道的传播,不仅吸引了普通民众,还得到了一些士大夫与官员的信仰,如西晋时期的王弼、何晏等玄学家,都曾受到五斗米道的影响。
尽管后来曹魏政权对民间宗教采取了限制政策,曾多次下令禁止五斗米道的传播,但五斗米道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,反而在民间不断发展演变。
东晋时期,五斗米道逐渐分化为多个流派,其中最着名的是由张道陵的后裔张盛在龙虎山创立的“正一道”,成为道教的重要流派之一。
正一道继承了五斗米道的教义与仪式,注重符咒治病、斋醮科仪等,对中国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h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