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63章 孔融(1/3)

    鲁地曲阜,自孔子周游列国播撒仁爱之道后,便成了华夏文脉的重镇。

    东汉桓帝永兴元年(公元153年),孔融就诞生在这片浸润着礼乐气息的土地上。

    他的家族是曲阜孔氏,乃孔子的二十世孙,父亲孔宙曾任泰山都尉,虽非权倾朝野的显宦,却以清正廉明闻名乡里。

    孔宙在任期间,不仅整肃吏治,更注重教化,常于公余之时召集乡中子弟讲授儒家经典,这种家风深深影响了年幼的孔融。

    孔融自幼便显露出异于常人的聪慧。

    四岁时,家族分食梨果,长辈将一盘饱满的梨放在孩童面前,孩子们多争抢大梨,唯有孔融主动挑选最小的那颗。

    长辈问其缘由,他朗声答道:

    “我年纪小,理应吃小的;大的该留给兄长。”

    这便是流传千古的“孔融让梨”典故。

    彼时的他或许尚未深谙儒家伦理的深意,却已在懵懂中践行着“悌”道。

    族中长老惊叹不已,孔宙更是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,特意为他延请当地名儒启蒙。

    十岁那年,孔融随父亲前往洛阳。

    当时的河南尹李膺是士林领袖,以品鉴人才、主持清议闻名,府上门庭若市,却定下规矩:非当世名人或至亲,一概不见。

    孔融听闻李膺的声望,竟独自来到李府门前,对守门人说:

    “我是李府君的亲戚。”

    得以入内后,李膺见他年幼,好奇问道:

    “你我有何亲戚关系?”

    孔融从容应答:

    “我的先祖孔子与您的先祖老子(李耳)曾有师徒之谊,咱们算是世交啊。”

    满座宾客无不称奇,这一番对答既显露出他对家族渊源的熟稔,更展现了超乎年龄的胆识。

    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,随口道:

    “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。”

    孔融当即反驳:

    “如此说来,先生小时候想必很聪慧吧?”

    一句话噎得陈韪面红耳赤,李膺却抚掌大笑:

    “这孩子将来定然不凡!”

    经此一事,孔融“神童”之名传遍洛阳。

    少年孔融的锋芒,不仅在于机敏的言辞,更在于对道义的坚守。

    十三岁时,父亲孔宙去世,他悲痛欲绝,伏在灵前连日哭泣,以至于形体消瘦,需要人搀扶才能站立。

    按照当时的丧礼制度,子女需守孝三年,期间需节制饮食、禁绝娱乐,孔融严格遵守,甚至因过度哀伤而病倒,乡邻皆赞其孝行,称其“有古人之风”。

    十七岁那年,名士张俭因弹劾宦官侯览遭追捕,仓皇投奔孔融兄长孔褒。

    恰逢孔褒外出,孔融见张俭神色窘迫、衣衫褴褛,虽知私藏逃犯乃是重罪,仍毅然将其收留。

    他对张俭说:

    “兄长虽不在,但我亦能为您遮风避雨。”

    张俭在孔家藏匿数日,待风声稍缓才得以逃脱。

    事情败露后,官府追究责任,孔融挺身而出:

    “人是我留的,与兄长无关,愿独自领罪。”

    孔褒赶回后则道:

    “张俭是来找我的,弟弟年幼不知情,罪在我身。”

    兄弟二人争相赴死,连他们的母亲也上前说:

    “家中事务由我做主,罪责应归我。”

    一门三人争死的义举震动朝野,最终朝廷判孔褒有罪,孔融却因这份义举声名远播,成了士林瞩目的青年才俊。

    当时的太傅陈蕃曾评价:

    “孔氏有子,汉室之幸也。”

    成年后的孔融,以荐举入仕,初任司徒掾属,负责弹劾贪官污吏。

    当时的东汉朝廷,宦官专权,吏治腐败,许多官员对权贵阿谀奉承,唯独孔融铁面无私。

    他上任不久,便弹劾了宦官集团的爪牙、中常侍侯览的党羽羊昌。

    羊昌依仗侯览势力,在地方巧取豪夺、草菅人命,此前的官员虽知其恶行,却敢怒不敢言。

    孔融搜集了羊昌的罪证,连续上奏十数章,言辞激烈,甚至直指侯览包庇纵容。

    汉桓帝虽未严惩侯览,却也不得不将羊昌革职查办。

    此事过后,孔融“不畏强权”的名声传开,士人们皆视其为清流代表。

    灵帝光和七年(公元184年),黄巾起义爆发,天下大乱。

    孔融被任命为北海相,前往战乱频发的青州地区任职。

    北海国(今山东昌乐一带)地处黄巾起义的核心区域,城池残破,百姓流离,境内豪强割据,匪患猖獗。

    孔融到任后,并未因局势艰难而退缩,而是制定了“抚民、整军、兴学”的三大策略。

    他首先整顿吏治,将贪腐官员尽数罢免,选拔品行端正、有才干的儒生填补空缺。

    针对流离失所的百姓,他下令修建临时居所,发放粮食,还组织医者为患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