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385章 光与影交错(七)(1/3)

    午时过半,长安城上空飘着几朵慵懒的白云,阳光透过云隙洒在青石板路上,将行人的影子拉得细长。盛子新和柳庆并肩走在通往将作监的官道上,两人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午后显得格外清晰。

    "这天气真是怪了,"柳庆擦了擦额头上细密的汗珠,解开领口的一粒盘扣,露出被阳光晒得微红的脖颈,"才三月中旬,怎地这般燥热?往年这时候还穿着夹袄呢。"

    盛子新没有立即答话,他的目光扫过路旁几株开得正盛的桃花,眉头微蹙。"热得不寻常。"他低声道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,"将作监那边怕是更甚。那里的熔炉日夜不熄,工匠们怕是要受罪了。"

    转过最后一个街角,将作监高大的青砖围墙便映入眼帘。还未进门,一股夹杂着金属气味的热浪便扑面而来,让两人不约而同地屏住了呼吸。柳庆忍不住用袖子掩住口鼻,心想这气味比大理寺的停尸房还要难闻。

    "站住!将作监重地,闲人免进!"守门的卫兵横戟拦住去路,黝黑的脸上写满警惕。

    柳庆从怀中掏出预备好的大理寺腰牌晃了晃,故意让腰牌上的流苏在阳光下闪闪发亮:"大理寺查案,烦请通报綦母大人。"

    卫兵看清腰牌后神色一凛,连忙行礼,铠甲发出清脆的碰撞声:"两位大人稍候,小的这就去通报。"他转身时,柳庆注意到他后背的衣衫已经被汗水浸透。

    待卫兵走远,柳庆打趣道:"还是你们绣衣卫花样多,各种假身份都有。这腰牌做得跟真的一样,连我都差点信了。"他眨了眨眼,露出狡黠的笑容。

    盛子新嘴角微微上扬,但笑意未达眼底:"办案需要。"他侧耳倾听围墙内传来的叮当声和工匠们的吆喝声,心中暗自盘算:若是假币案与将作监有关,那么监内必定有人接应。会是谁呢?

    不多时,卫兵匆匆返回,额头上挂着新的汗珠:"两位大人,綦母大人正在研究蜂弩图纸,实在抽不开身,请二位去见唐副监令。"

    两人对视一眼,柳庆轻声道:"唐道文?听说他是专门管铸币的。"他想起前日在酒肆听同僚提起,这位唐副监令最近春风得意,在平康坊新纳了一房小妾。

    盛子新点点头,眼中闪过一丝精光:"正合我意。"

    唐道文的官房位于将作监西侧,推门进去时,这位四十出头的副监令正在案前批阅文书。见二人进来,他连忙起身相迎,圆脸上堆满笑容,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菊花状:"哎呀,盛少卿、柳县尉,什么风把您二位吹来了?快请坐!"他一边说一边用袖子擦了擦椅子,动作夸张得有些刻意。

    柳庆注意到唐道文起身时衣袖上沾着些许银粉,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官房角落里堆着几块矿石样本,墙上挂着各式铸币模具的图样,案几上还摆着一个精致的铜制天平。这是个实干派官员,他想,但那双滴溜溜转的眼睛却透着几分市侩。

    "唐大人不必客气,"盛子新开门见山,声音低沉而有力,"我们是为近日市面上流通的银币而来。"

    唐道文脸上的笑容僵了一瞬,随即恢复如常,但柳庆敏锐地捕捉到他喉结不自然地滚动了一下:"银币?那可是好事啊!自从会州刺史杜弼大人在会州发现矿脉后,我汉国总算摆脱了金银短缺的困境。"他边说边给二人斟茶,手微微发抖,茶水溅出几滴在案几上,"这批银币共铸了两万枚,一万犒赏将士,一万投入市场试水。杜大人可是立了大功啊!"他故意提高声调,仿佛这样能增加说服力。

    柳庆接过茶盏却不饮,只是用手指轻轻敲击杯沿,发出清脆的声响:"唐大人可知,如今市面上流通的银币至少有五万枚?"他直视唐道文的眼睛,想从中看出端倪。

    "什么?"唐道文手一抖,茶水洒在案几上,浸湿了一卷竹简,"这不可能!"他的声音陡然拔高,随即意识到失态,又强作镇定地补充道:"除非...除非有人私铸..."

    盛子新从怀中取出一枚银币,轻轻放在湿漉漉的案几上:"唐大人请看。"

    唐道文抓起银币,先是掂了掂分量,眉头立刻皱成"川"字。他又从抽屉中取出一把小刀,在银币边缘刮了几下,银粉簌簌落下,露出灰白的铅芯。他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。

    "混账!"唐道文气得胡子直颤,一拳砸在案几上,"这假币做工精巧,几乎可以乱真,但重量只有三钱不到,我们官铸的足有九钱!"他抬头看向二人,眼中满是震惊与惶恐,"这...这是灌了铅的假币!若是流入军中,后果不堪设想..."他的声音越来越小,最后几乎变成了自言自语。

    柳庆与盛子新交换了一个眼神。柳庆年轻气盛,忍不住拍案而起:"唐大人,这批银币是由哪些工匠经手的?"

    "共有三位师傅,"唐道文擦了擦额头的汗,汗水却越擦越多,"一位制模的张师傅,一位浇铸的王师傅,还有一位负责定型和计量的李师傅。"他顿了顿,又补充道:"都是跟了我十年的老匠人了,忠心耿耿..."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