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风如刀,呼啸着掠过汉王宫的朱红宫墙。殿外侍卫们冻得脸色发青,却仍挺直腰杆,纹丝不动。殿内,铜兽香炉中龙涎香袅袅升起,暖意融融。刘璟端坐在鎏金王座之上———
"诸位,”刘璟的声音沉稳有力,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殿内肃立的文武百官,"经过一冬的反复商讨,孤今日正式宣布——"
他故意拖长了尾音,看到大臣们不自觉地屏住呼吸,有人攥紧了笏板,有人悄悄咽了口唾沫。郑道昭的额头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,在烛光下闪闪发亮。刘璟心中暗笑,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——让这些老狐狸也猜不透他的心思。
"即日起,废除旧制,实行三省六部制!"
话音刚落,殿内立刻响起一阵衣袍摩擦的窸窣声。刘璟注意到站在前排的长孙俭嘴角微不可察地上扬,而站在后排的年轻官员们则互相交换着兴奋的眼神。老臣裴侠眉头紧锁,花白的胡须随着急促的呼吸轻轻颤动。
"三省分为尚书省、中书省、门下省。"刘璟的声音压过了殿内的骚动,"长孙俭出任尚书令,苏绰尚书左仆射,元修伯出任尚书右仆射。"
被点到名字的三位大臣立即出列行礼。苏绰面色如常,但刘璟敏锐地捕捉到他眼底闪过的一丝讶异——这个出身寒门的谋士,恐怕没想到自己会一跃成为朝廷重臣。长孙俭则姿态从容,仿佛早已料到这一安排,只是他微微发颤的指尖暴露了内心的激动。最有趣的是元修伯,这位年轻的刺史激动得双手发抖,行礼时差点踩到自己的衣角。
"郦道元出任中书令,高翼出任门下侍中。"
郦道元神色淡然,只是微微颔首,仿佛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。而站在角落的伯父高翼则难掩喜色,嘴角不自觉地上扬,又急忙用袖子遮掩。
"六部人事安排如下——"刘璟继续道,声音在殿内回荡,"吏部尚书由裴侠担任,民部尚书由柳敏担任,礼部尚书由郑道昭担任,工部尚书由唐邕担任,刑部尚书由崔季舒担任,兵部尚书由崔昂担任。"
随着一个个名字被念出,殿内的气氛越发紧张。刘璟看到裴侠听到任命时,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,这位以刚正不阿着称的老臣,怕是要在吏部掀起一场风暴了。而柳敏则立刻开始盘算起国库的收支,嘴唇无声地蠕动着,像是在计算什么数字。
"同时,"刘璟提高了声音,"加封长孙俭、苏绰、郦道元、高翼、元修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封号,共同处理朝政,十天一轮笔,遇事不决可请孤决断。"
这一决定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。刘璟看到几位老臣交换着震惊的眼神,而年轻官员则难掩兴奋之色。站在后排的魏舒甚至不小心碰倒了身旁的灯架,引得众人侧目。
"臣等叩谢大王恩典!"以长孙俭为首,众臣齐声高呼,声音震得殿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。
刘璟摆摆手,故作轻松地说:"孤不过是精力有限,想请各位辛苦辛苦,让孤好多偷些懒罢了。"
此言一出,殿内紧绷的气氛顿时松弛下来。苏绰第一个笑出声来,紧接着是元修伯爽朗的大笑,很快整个朝堂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声。刘璟注意到只有裴侠依旧板着脸,这位老臣怕是已经在思考如何整顿吏治了。
就在这其乐融融的时刻,大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铠甲碰撞的声响。刘璟眉头微皱,抬眼望去,只见亲卫刘桃枝神色慌张地冲入殿内,甲胄上还带着未化的雪粒。
"启禀大王!"刘桃枝单膝跪地,声音因急促而略显尖锐,"洛阳传来八百里加急——皇帝元修突然暴毙身亡,元氏皇族谋刺宇文护,被宇文护屠戮一空!宇文泰即将称帝,改国号'周'!"
刹那间,大殿内鸦雀无声。刘璟感到一阵寒意从脊背窜上来,虽然他早已通过绣衣卫的密报得知这一计划正在推进,但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得如此之快、如此之彻底。
"什么?!"裴侠第一个打破沉默,苍老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,"弑君篡位!大逆不道!"
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。刘璟看到崔昂已经下意识摸向腰间佩剑的位置,而郑道昭则面色苍白,扶着柱子才勉强站稳。年轻的苏亮甚至惊呼出声,引来周围同僚责备的目光。
"大王!"裴侠颤巍巍地站出来,胡须气得直抖,"宇文护弑帝,当为天下人所唾弃!臣请立即出兵讨伐!"
民部尚书柳敏急忙附和:"元修虽德行有亏,毕竟是天子,宇文泰此举实乃大逆不道!若不讨伐,何以正天下视听?"
刘璟深吸一口气,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。他暗想:"蔡坤啊蔡坤,你这一手推波助澜,可真是给孤送了一份'大礼'。"表面上,他却不动声色,只是轻轻抬手示意众人安静。
"诸位稍安勿躁。"刘璟的声音沉稳有力,"今日朝会到此为止。长孙俭、刘亮、苏绰留下,其余人等,散朝。"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大臣们面面相觑,显然对汉王的平静反应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