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68章 张任(2/3)

,意在图谋益州,应尽早驱逐。”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刘璋虽有所警觉,却不愿与刘备撕破脸皮,只派白水关守将杨怀、高沛监视刘备。

    建安十七年(公元212年),刘备以刘璋未提供足够粮草为由,斩杀杨怀、高沛,正式起兵反蜀,益州之战爆发。

    战争初期,刘备军进展顺利,涪城(今四川绵阳)守将杨怀不战而降,绵竹(今四川德阳)守将李严献城归顺。

    短短数月间,成都以北的防线几乎崩溃,雒城(今四川广汉)成为守护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。

    雒城地势险要,北临沱江,南依雁江,易守难攻,但其兵力不足,粮草有限,防守压力极大。

    就在这危急存亡之际,刘璋任命张任为副军师,与主帅刘璝共同镇守雒城。

    张任抵达雒城后,立刻对防务进行了全面整顿。

    他发现雒城的城墙虽坚固,但守城士兵士气低落,不少人已心生退意。

    于是他召集将士,慷慨陈词:

    “雒城若破,成都危矣!我等世居益州,当以死相拼,守护家园!”

    他还以身作则,与士兵同吃同住,亲自巡查防务,很快稳定了军心。

    针对刘备军的进攻特点,张任制定了“以守为攻,袭扰疲敌”的战术。

    白天,他依托城墙部署弓箭手和投石机,利用地形优势击退敌军的猛攻;夜晚,则挑选精锐组成突击队,偷袭刘备军营。

    有一次,他亲率三百勇士,趁夜渡过沱江,烧毁了刘备军的粮草营寨,让刘备军陷入缺粮困境,不得不暂缓攻城。

    建安十九年(公元214年),刘备久攻雒城不下,心急如焚,命军师庞统亲自督战。

    庞统素有“凤雏”之称,智谋过人,他看出雒城的防御重心在东门,便亲率主力从东门进攻,同时派一支偏师佯攻北门,试图分散守军兵力。

    张任识破了庞统的计谋,却没有直接加强东门防御,而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在落凤坡设伏。

    落凤坡位于雒城东南,是一条狭窄的山道,两侧悬崖峭壁,中间仅有一条小路通行。

    张任判断庞统会亲自率军经过落凤坡,便在此埋伏了五千弓箭手和刀斧手。

    当庞统的军队进入落凤坡后,张任一声令下,箭如雨下,滚石齐落。

    庞统猝不及防,被乱箭射中,当场身亡。

    《三国志·庞统传》记载:“先主痛惜,言则流涕”,足见这一战对刘备军的打击之大。

    落凤坡的胜利让益州军士气大振,但张任深知这只是暂时的胜利。

    刘备在失去庞统后,急调诸葛亮、张飞、赵云等援军入蜀,雒城的压力陡增。

    不久,张飞率军攻克江州(今重庆),赵云平定江阳(今四川泸州),诸葛亮则沿水路西进,对雒城形成合围之势。

    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局势,张任并未退缩。

    他一方面派人向成都求援,另一方面加强城内防御,甚至组织百姓参与守城。

    他还发明了一种“连环弩”,能一次发射十支箭,极大地增强了守城火力。

    在一次战斗中,张飞亲自擂鼓助威,率军猛攻西门,张任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,身中数箭仍不肯退下,其忠勇之态令士兵们深受感动,纷纷拼死抵抗。

    然而,寡不敌众的局面终究难以逆转。

    随着时间的推移,雒城的粮草逐渐告罄,士兵们疲惫不堪,不少人开始动摇。

    主帅刘璝主张投降,与张任发生激烈争执。

    张任怒斥刘璝:“我等受主公厚恩,当以死报国,岂能屈膝投降!”

    他下令将主张投降的将领斩首示众,暂时稳住了军心,但雒城的陷落已只是时间问题。

    建安十九年(公元214年)夏,刘备军对雒城发起总攻。

    诸葛亮设计用云梯从北门强攻,吸引守军注意力,同时派张飞率精锐从东门的薄弱处突破。

    张任虽奋力抵抗,但兵力不足,防线最终被撕开一道缺口。

    刘备军蜂拥而入,雒城失守。

    张任率残部与敌军展开巷战,他手持长枪,奋勇杀敌,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,他自己也多处受伤,浑身是血。

    但他仍不肯投降,继续与敌军拼杀,直到力竭被擒。

    当士兵将他押到刘备面前时,这位满身伤痕的将领依然昂首挺立,眼中毫无惧色。

    刘备素来爱惜人才,见张任勇武忠诚,便想招降他。

    他亲自为张任松绑,好言劝道:“卿乃当世名将,奈何追随刘璋这样的庸主?若肯归降,我必委以重任。”

    张任却冷冷地说:“忠臣不事二君,烈女不更二夫。我生为益州人,死为益州鬼,岂能降贼!”

    刘备并不甘心,又许以高官厚禄:“若肯降,当表卿为广汉太守,总领蜀地军政。”

    张任厉声回绝:“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