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66章 袁术(2/4)

足的兵源和粮草,也让他在讨董联盟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    然而,表面团结的联盟内部实则矛盾重重,尤以袁绍与袁术兄弟的矛盾最为突出。

    袁绍出身庶出,却凭借个人能力与声望成为联盟盟主,这让身为嫡子的袁术心生不满。

    他多次公开质疑袁绍的领导能力,甚至暗中联络其他诸侯反对袁绍。

    比如,袁绍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,以对抗董卓所立的汉献帝,袁术却以“汉室正统不可动摇”为由坚决反对,实际上是不想看到袁绍借拥立之功扩大影响力。

    兄弟二人的不和,使得讨董联盟始终无法形成合力。

    各路诸侯拥兵自重,互相猜忌,甚至为了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。

    比如,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因争夺粮草而火拼,刘岱斩杀桥瑁,吞并了其部众。

    袁术也趁机扩张势力,他派孙坚率军进攻董卓,孙坚在阳人之战中大败董卓军,斩杀其大将华雄,一时间威名远扬。

    但袁术却担心孙坚功高盖主,故意断绝其粮草供应,导致孙坚被迫撤军。

    这种内耗严重削弱了联盟的战斗力,最终在董卓迁都长安后,讨董联盟分崩离析。

    而袁术,则在这场权力博弈中,开始显露他割据一方的野心。

    他意识到,在这个乱世之中,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和稳固的地盘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
    南阳虽好,但地处中原腹地,四面受敌,并非长久之计。

    于是,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富庶、地理环境更为优越的淮南地区。

    离开讨董联盟后,袁术率领部众南下,经过数年的征战,终于占据了扬州、徐州等地,定都寿春(今安徽寿县)。

    此时的袁术,手握重兵,占据富庶之地,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诸侯之一。

    他麾下有孙策、吕布等名将,谋士也不乏其人,一时间风光无量。

    扬州是东汉末年的经济中心之一,辖境包括今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等地,物产丰富,水路交通便利。

    寿春作为扬州的治所,更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,城内商铺林立,人口众多,有“江淮都会”之称。

    袁术占据寿春后,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,使得淮南地区的经济更加繁荣。

    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当时袁术“据寿春,拥步骑十万,食邑百万”,其势力之强盛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随着势力的膨胀,袁术的野心也日益膨胀。

    他认为汉室气数已尽,而自己身为袁氏嫡子,又有“代汉者,当涂高也”的谶语加持,理应登上皇帝宝座。“

    代汉者,当涂高也”是汉代流传甚广的一句谶语,据说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出现。

    对于这句谶语的解释,历来众说纷纭,袁术却认为“涂”与“途”相通,而自己的字“公路”正好与之契合,因此坚信自己就是天命所归的真命天子。

    为了给自己称帝寻找更多的理由,袁术还利用了当时的社会舆论。

    他散布谣言说,汉献帝刘协并非汉灵帝的亲生儿子,而是宦官所立的傀儡,早已失去了统治天下的合法性。

    同时,他还宣称自己的祖先舜帝是黄帝的后裔,而汉室是尧帝的后裔,按照“尧舜禅让”的典故,汉朝的天下理应让给袁氏。

    这些宣传虽然牵强附会,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人的观念。

    建安二年(197年),袁术不顾部下反对,在寿春正式称帝,国号“仲家”,设置百官,举行了盛大的登基仪式。

    登基大典上,袁术身着龙袍,头戴皇冠,接受百官朝拜,可谓风光无限。

    他还追尊其父袁逢为“孝穆皇帝”,其母为“孝穆皇后”,立子袁耀为皇太子,试图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王朝。

    称帝后的袁术,一度沉浸在权力的快感中。

    他大兴土木,修建宫殿,广纳妃嫔,生活奢靡无度。

    据史书记载,他的宫殿“雕梁画栋,金碧辉煌”,妃嫔多达数百人,皆“锦衣玉食,奢华无比”。

    他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搜刮民财,以供自己挥霍。

    为了彰显皇帝的权威,他还制定了一系列繁琐的礼仪制度,要求臣民严格遵守,稍有不慎便会受到严厉惩罚。

    然而,袁术的称帝行为却遭到了天下诸侯的一致反对。

    曹操、刘备、吕布等诸侯纷纷出兵讨伐,袁术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。

    曹操在许昌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布诏书,斥责袁术“僭逆不道,大逆不道”,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伐。

    刘备、吕布等人也纷纷响应,出兵攻打袁术的领地。

    面对各路诸侯的围攻,袁术虽然奋力抵抗,但终究难以抵挡。

    他的军队在与曹操、刘备、吕布等诸侯的军队交战中屡战屡败,损失惨重。

    同时,由于他的横征暴敛,淮南地区的百姓生活困苦,纷纷揭竿而起,反抗他的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