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325章 大忽悠杨忠(2/3)

,都流着高祖血脉,理应互相扶持。"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刘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。酒过三巡,他终于想起此行目的,放下酒杯道:"杨都督,实不相瞒,此次前来是有要事相商。关于沃野镇的边军..."

    杨忠立刻摆手打断:"刘将军莫急,今日只谈风月,不谈公事。来,尝尝这安州特产的鹿肉,可是从北山猎来的,鲜美得很!"说着亲自为刘云夹了一块烤得金黄流油的鹿肉。

    刘云无奈,只得暂时按下公事。接下来的三天,杨忠日日设宴,夜夜笙歌,将刘云招待得无微不至。白天带他巡视安州城防,展示军威;晚上则请来乐师歌伎,美酒佳肴不断。杨忠还特意安排了几位曾在沃野镇驻守、如今投奔安州的军官与刘云"偶遇",这些人无不盛赞杨忠仁厚,安州生活远胜边镇。

    到了第五天,刘云已经有些晕头转向,几乎忘了自己此行的目的。这天夜里,酒酣耳热之际,杨忠突然压低声音道:"刘将军,其实我吸纳沃野军民,也是出于一片苦心啊。"

    刘云醉眼朦胧地看着他:"哦?此话怎讲?"

    "六镇百姓常年戍边,生活困苦。"杨忠叹了口气,眼中流露出真诚的同情,"他们住的是漏风的土屋,吃的是掺沙的粗粮,冬日缺衣少食,夏日蚊虫肆虐。我不过是想让他们过点好日子。刘将军出身边镇,应该比我更了解他们的艰辛。"

    这番话如同一把钥匙,打开了刘云记忆的闸门。他想起自己幼时在边镇的贫苦生活——父亲战死后,母亲带着他和兄长艰难度日,寒冬里三人挤在一张破炕上取暖,夏日则要忍受蚊虫叮咬和缺水之苦。

    "杨都督仁厚。"刘云声音有些哽咽,不知是酒意上涌还是真情流露。

    杨忠趁机凑近,神秘地说道:"其实,汉王殿下早有旨意,要善待六镇军民。你我都是汉室宗亲,更该互相扶持才是。"

    "汉室宗亲?"刘云一愣,"我们刘家是灵州普乐人,与汉王..."

    "哎!"杨忠打断他,拍着他的肩膀笑道,"天下刘姓一家亲嘛!汉王常说,但凡姓刘的,都是高祖血脉,理应互相照应。刘将军若有机会见到汉王,便知我所言非虚。"

    刘云被这番话说得心头一热。他想起兄长刘丰虽然官至夏州刺史,但在高欢帐下始终不得重用,那些鲜卑大族出身的将领们总以"边镇粗人"的眼光看待他们兄弟。而杨忠口中的"汉室宗亲",却给了他们一个全新的身份认同。

    又过了几日,刘云带着满脑子杨忠灌输的想法,迷迷糊糊地返回了夏州。临行前,杨忠赠他一块上等玉佩,说是"汉室宗亲的见面礼"。

    夏州刺史府内,刘丰正焦急地等待着弟弟的归来。这位夏州刺史年约三十出头,面容刚毅,眉宇间刻着深深的皱纹,那是常年戍边风吹日晒的痕迹。当他看到刘云满面红光地走进来时,眉头不禁皱了起来。

    "云弟,事情办得如何?杨忠可答应停止吸纳沃野军民?"刘丰直截了当地问道。

    刘云笑着摆手,语气轻松得不像话:"大哥何必如此紧张?杨都督是个厚道人,他吸纳边民也是出于好意。"

    刘丰脸色一沉,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案几:"好意?你可知道高王若知晓此事,我们如何交代?"

    "六镇人多的是,高王还挨个数不成?"刘云不以为然地说道,语气中竟带着几分杨忠的神态,"咱们就别管了,让杨忠自个儿折腾吧。"

    刘丰狐疑地看着弟弟,发现他腰间多了一块从未见过的玉佩:"云弟,你在安州这些日子,杨忠都跟你说了些什么?"

    刘云眼中闪过一丝兴奋,凑近兄长低声道:"大哥,杨都督说咱们都是姓刘的,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。他说汉王认为天下刘姓皆是汉室宗亲,理应互相扶持。"

    "什么?"刘丰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猛地站起身,案几上的茶杯被震得叮当作响,"云弟,你是被杨忠灌了迷魂汤了吧?咱们家世代都是灵州普乐人,那刘璟是中山人,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去啊!"

    刘云却不慌不忙地给自己倒了杯茶,慢条斯理地说道:"大哥此言差矣。咱们给高王效力,那是给别人家打江山。若是替汉王效力,万一有一天汉王坐了江山,咱们作为汉室宗亲,岂不...?"

    刘丰闻言,心头猛地一跳。他站起身来回踱步,内心掀起惊涛骇浪。高欢对他有知遇之恩,但弟弟的话又确实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欲望——建功立业,光宗耀祖。在边镇苦熬这么多年,谁不想更上一层楼?

    "云弟,这种话可不能乱说。"刘丰压低声音,却掩饰不住语气中的动摇,"高王待我们不薄..."

    刘云见兄长有所松动,立刻趁热打铁:"大哥,我听说汉王即将与高王联合攻打柔然。这可是个机会啊!我们何不趁机见见汉王?表达一下善意总不会吃亏的。"

    刘丰停下脚步,望向窗外。夕阳的余晖洒在夏州城墙上,将一切都染成了金色。他想起自己这些年在边镇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