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530章 小子薄珏,见过各位大人(1/2)

    一个老工匠正盯着飞轮的转速,见它转得匀了,便朝学徒喊道:

    "添煤!让缸里的汽再足些,这铁锚爪得再锻三遍才够硬!"

    随着煤块投入炉膛,飞轮转得更快了些,轮缘的弧线也更亮了,像是在给铁锤头积攒着更猛的力道。

    西侧的蒸汽鼓风机更显精巧,红松基座上卧着风箱,风箱的活塞连杆尾部曲柄连杆机构接在廉司南机的横梁上。

    蒸汽机活塞上下动时,曲柄旋转,带着风箱活塞杆前后抽拉,风箱便呼哧、呼哧地鼓风。

    气流通过铁皮管道灌进铁匠炉,炉火顿时窜起尺许高,把炉膛里的铁坯烧得通红,像块发光的赤玉。

    工匠们各司其职:

    东南角的铁砧旁,四个铁匠围着烧红的铁条忙碌,

    一人用长钳夹着铁条翻转,一人抡着小锤定形,

    铁条在锤下渐渐变成寸半长的船钉,丢进冷水桶里滋啦冒白烟,瞬间凝出一层白霜;

    西北角,两个工匠正打磨铁锚,五尺长的锚爪张开如兽爪,一人用锉刀修磨边角,一人用麻线丈量四爪平衡,锚身的铁箍被炭火烤得发亮;

    墙根下,几个学徒在锻打滑轮,把寸厚的铁板剪成三寸圆片,中间钻二寸孔,再套上硬木轴,动作麻利得很。

    袁可立走到蒸汽锻锤旁,看着铁锤头把铁坯砸成薄片,震得脚下的地板都在颤:

    "沈将军,这铁家伙一锤下去,抵得上多少铁匠?"

    沈有容指着锤头笑道:

    "这锤头足有三十斤,一炷香能砸六百下,抵得上八个壮汉轮班抡锤。”

    “从前打一副五尺铁锚,八个铁匠得忙一天,现在这机器两个时辰便成,还打得更匀实。”

    “您看那锚爪,机器压出来的,承重比手工的多两成。"

    袁可立点了点头,又看向地上成堆的船钉、铁箍,转头问李国助:

    "这些铁件,炮艇与漕船能用一样的?"

    李国助捡起一枚船钉:

    "先生请看,这寸半长的船钉,炮艇钉甲板用,漕船钉舱板也用,超过八成能通用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这铁箍,炮艇的龙骨用五寸宽的,漕船的桅杆用四寸宽的,只是宽窄不同,锻打的法子一样,模具都能共用。"

    他又指向滑轮,

    "这三寸滑轮,炮艇吊火炮用,漕船吊粮食也用,除了绳子粗细不同,滑轮本身没差。"

    "木头件通用的少,铁件倒能共用,”

    袁可立抚须笑道,

    “这般一来,造船速度不快也难——"

    他突然转向徐光启,

    “子先兄,你说是吗?”

    徐光启却没回话,目光早被那台蒸汽鼓风机吸住了。

    他蹲在风箱旁,手指跟着活塞杆的运动轨迹轻点,眉头微蹙:

    "这风箱……有些古怪。"

    他突然扭头问旁边添炭的老工匠,

    "这风箱上面的杆件是做什么用的?看着倒像是——在跟着活塞动?"

    原来在风箱活塞杆上方,有一根与之平行的杆件,通过带销轴的铰接点与风箱活塞杆相连,形成可传递力与运动的杠杆式联动结构。

    当风箱活塞杆被蒸汽机的曲柄飞轮带着前后往复直线运动时,会通过铰接点的相对转动,对上方平行杆件产生推拉作用,进而带动该杆件随活塞杆同步做往复直线运动,实现两者的联动。

    这般联动似乎使鼓进炉膛的风也比寻常风箱强劲了许多,连带着炉火都比别处亮了三分。

    "先生好眼力!”老工匠闻言抬头,“这是上个月才改的,说是能让风更顺。”

    "是谁改的?"徐光启急问。

    老工匠往角落一指:"喏,就是那个叫薄珏的小子,在那边锉铁锚呢。"

    徐光启连忙让人去叫薄珏。

    不多时,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快步走来,粗布短褂上沾着铁屑,手里还攥着把锉刀,见了众人连忙拱手:

    "小子薄珏,见过各位大人。"

    徐光启指着风箱上多出来的杆件:"这杆件是你加的?"

    薄珏忙点头:“正是小人加的。”

    “你为何要加它?”徐光启追问。

    “为了让风箱送风更稳定,”

    薄珏脸微红,从怀里掏出张草图,

    "小人见风箱抽气时,总有股风往回倒,便给风箱加了个可以跟着活塞杆前后移动的阀门,我叫它滑阀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杆件就是滑阀杆,滑阀在滑阀杆的带动下与风箱活塞杆一起做往复运动。”

    他指着草图道,

    “先生请看,这是滑阀式,下面中间这个是风箱的进风口,两侧是出风口。”

    “活塞杆外拉时,联动滑阀内移,中央进气口通,外侧出风口鼓风,内侧出风口封闭;”

    “活塞杆内推时,联动滑阀外移,中央进气口通,内侧出风口鼓风,外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