钟斌拍了拍桌子,他管航道,说话带着军汉的干脆,
“十条船合一股,军费公摊,劫了货按股分,比各船抢食强。”
“去年咱们截了荷兰人的胡椒船,按股分到各家,弟兄们都服气。”
“俺们在云林的田,也是按股分,”
杨六、杨七是渔民出身,负责屯田,杨六憨厚地笑,
“佃户出劳力算一股,俺们出种子算两股,秋收了按股分粮,比以前强征佃户强多了,没人逃荒了。”
“股份制最关键的是能抵御风险。”
黄碧这时开口,作为永明镇的老船长,他对船队的细节了如指掌,
“前年我的商船撞上礁石,货物损失高达五千两,”
“按股份分摊,每个船员只需出五十两银子的股本就能度过难关,”
“若是由我这个船东承担,早就破产了。”
他顿了顿,似乎想起了什么,
“还有船上的炮手和水手,给他们分些干股,比发月钱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,”
“上次劫掠葡萄牙商船,弟兄们争先恐后,就是为了年底多分些红利。”
“不仅商事,公共事务也能采用股份制。”
那位六十岁左右的老者微微一笑,温和中透着理性,
“永明镇的医馆就是一例,药商提供药材,大夫贡献医术,官府提供地皮,盈利的三成用于扩馆和研发新药。”
“去年永明镇爆发风寒疫,多亏医馆的储备药,救了不少人。”
“将来台湾移民增多,加上湿热的气候,疫病肯定比永明镇更严重。”
“特别是疟疾等致命疾病,设立股份制的医馆联盟,比各自为战要强。”
“与官府打交道也更为便捷。”
许心素捻着佛珠,慢条斯理地说,
“以前走私要打点十多个官员,人人都想多捞好处。”
“现在按股份凑‘报水费’,专人负责,清清楚楚,官府也乐意接受。”
“股份制能凝聚人心。”
郑芝龙最后发言,目光扫过众人,
“永明镇的船只,连炮手都能入股,打了胜仗分红多,弟兄们作战都拼尽全力。”
“将来开发东番,更需依靠此法将大家紧密团结。”
“既然如此,魍港事务也按此理办理。”
待众人说完,李国助点头,才从怀中掏出一卷章程,
“如今荷兰人占领了大员,我们必须开发魍港,才能限制他们控制整个东番岛。”
“迄今为止,魍港只是贸易中转站,如今要扎根,必须有个章法。”
他展开章程,
“董事会决定,效仿荷兰模式,设立台湾殖民政府,由总督和评议会共同管理。”
众人顿时静了下来,连最心急的李魁奇也未插话。
“总督负责行政,任期五年,非终身制。”
李国助指尖划过章程,
“由南海边地公司董事会决定,参考台湾评议会的意见,若表现不佳,随时更换。”
“评议会呢?”李魁奇追问道。
“评议会监督总督,协助处理具体事务。”
李国助抬眼,
“首届总督,公司董事会已经指定,由郑一官担任。”
郑芝龙猛地抬头,眼中闪过一丝惊讶,随即起身拱手:
“多谢公司的信任,芝龙定不辱使命。”
刘香、李魁奇虽感意外,却也未反对,
郑芝龙近年来在东番开发上确实贡献最大,连荷兰人都识得他的旗号。
“评议会委员,”
李国助继续道,
“黄碧、朱均旺、钟斌、刘香、杨六、杨七、李魁奇、许心素。”
“黄船长是永明镇元老,”他看向黄碧,“熟悉制度,担任司法委员,监督总督和议会按章程行事,谁越界就弹劾谁。”
黄碧起身应诺,他跟随李国助多年,对永明镇各城的议会制度早已烂熟于心。
“朱师兄,”
李国助转向那位年约六十的老者,
“是我医术老师许仪后的得意门生,医术高超,现任医疗卫生委员,负责魍港的瘟疫防控及军营医馆工作。”
他目光郑重地注视着老者,
“未来随着移民增多,还需您严守健康防线。”
原来这位老者正是朱均旺,壬辰倭乱前,曾三次冒险向明朝传递日本军情。
第三次回明朝后,为躲避丰臣秀吉的报复,未再回日本。
直到丰臣秀吉去世,他才回日本探望许仪后,并在其身边侍奉多年,继承了医术真传。
后来许仪后去平户开医馆,他在李旦手下担任船医。
1616年,李国助占领永明城时,他也在船队中。
永明学会成立后,他加